父亲特别注重多种形式广交朋友。为了营造一种家庭式的温馨气氛,他常常在官邸举行小型宴会,招待捷克部长以上的贵宾。捷克时任总理(现任总统)泽曼、时任议长(曾任总统、总理)克劳斯夫妇均曾应邀赴宴。

父亲和母亲也经常应邀到捷克友人家做客。最令他难忘的是泽曼总理夫妇曾专门设宴款待他们。泽曼告诉父亲:“你是我请到家里做客的第一位大使。”

1999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50周年之际,父亲在使馆举行了盛况空前的招待会,捷官方出席规格之高创下当时两国关系史之最:不仅众议长克劳斯、参议长贝内绍娃、总理泽曼前来参加,政府中两位副总理,以及外交、国防、内务、工贸、文化、教育、卫生等几乎所有部长也都来了。不少出席招待会的捷克友人打趣说:捷克政府可以在中国大使馆召开内阁会议了!

1999年10月,父亲在使馆举行了离任酒会,他深情地说:“在捷克这块土地上,我先后学习和工作了20多年,与捷克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结识了许许多多的朋友。可以说,捷克是我的第二故乡。现在我即将离开金色的布拉格,心中充满依依不舍之情。”

是的,正如父亲所说,中国和捷克自1949年建交以来,两国关系历经风雨、起起伏伏、坎坎坷坷,但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之花始终盛开不衰!

父亲曾为江泽民、李鹏做过翻译,而我也曾有幸在1999年12月捷克总理泽曼访华时为江泽民主席会见做翻译、在1999年10月斯洛伐克议长米加什访华时为李鹏委员长会见做翻译。我们父女颇为能有相同的经历而感到荣耀。

我们还曾共同参与过一些领导人的出访、来访。1996年,钱其琛副总理访捷时,父亲在前方、我在国内共同积极筹备。我还有幸作为代表团工作人员出访,从后舷梯下包机时,都不敢向正在前舷梯迎接钱副总理的父亲多看一眼。

我于1996-1998年在中国驻斯洛伐克使馆常驻,与布拉格相隔300公里,但与父亲也仅有几次工作上的交集,比如在捷斯边境交接中方代表团时匆匆聊上几句。

我们父女还有个共同的荣耀,就是为中捷友谊农场跨越万水千山与捷克延续友谊奉献绵薄之力。

建于“二五”时期的中捷友谊农场 图源:澎湃新闻

中捷友谊农场是一个国际合作性的大型农垦企业。1956年初,朱德副主席率团出访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友好的捷克政府赠送给中国可耕种10万亩土地的全套现代化农业机械设备。我国随后用这些设备在河北沧州筹建了一个国营农场,捷克政府还派了7位专家前来指导。为永久纪念中捷两国人民的友谊,周恩来总理亲自将农场命名为“中捷友谊农场”。农场为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后来受政治因素影响,农场与捷克逐渐失去了联系。

周恩来总理题写的“中捷友谊农场” 图源:网络

1995年,父亲担任中国驻捷克大使后,积极为农场牵线搭桥,使之与捷克和斯洛伐克恢复了联系,并开启了双方农业、教育、经贸等领域的合作之旅。每每农场代表团访捷时,父亲都会在馆里亲切接见,并为双方合作出谋划策。

我那时在中国外交部欧亚司也负责对捷事务,常常陪同来访的捷克代表团去农场访问,感受中捷友谊,深化务实合作,几乎每位团员都会在场史馆展出的当年的拖拉机驾驶座上坐一坐,满怀深情地向7位专家的照片或雕塑鞠躬表达敬意。

父亲在捷克布拉格,我在中国北京,我们共同为中捷友谊之旅铺路搭桥。

2016年10月15日,我受邀参加中捷友谊农场建场60周年庆祝活动。最让我感动的是,农场方面千方百计找到了为新中国建设事业作出过突出贡献的7位专家的亲属,并邀请他们前来参加庆典,代替他们的亲人接受“友谊功勋奖”。那一刻,现场许多人眼中都噙满了泪花。

作者严宇清与援华专家组组长那德那斯基的儿子在中捷友谊农场当年专家组的照片前合影。 图源:《中国和捷克的故事》

我与当年专家组组长那德那斯基的儿子一起在他父亲的照片前合影,感受到他复杂的情感——既有对自己父亲深深的眷恋与仰慕,更有对“饮水思源”、重情重义的中国人的赞许与感激。

庆典上,我还代表因年迈而行动不便的父亲接受了“友谊使者奖章”。表彰词是这样写的:

他,以资深外交家的智慧和视野,力邀捷克驻华大使来场,开启农场与捷克友谊新的篇章;他始终关注农场建设和发展,为农场与捷克各阶层人文和经贸交流付出心血、奉献力量。他,就是开启农场与捷克友好往来新篇章的大使——严鹏。

出席完活动回到家,我将奖章挂到父亲的脖子上,老人家顷刻间仿佛年轻了十岁,满脸洋溢着骄傲与荣耀。

作者的父亲——严鹏大使荣获中捷友谊农场“友谊使者奖章”。 图源:《中国和捷克的故事》

我和父亲还有一位共同的、尊敬的老朋友,每年12月13日,无论身在何处,我俩都不会忘记给老人家打个电话,祝他生日快乐,他就是已过鲐背之年的捷克前政府副总理兼工贸部长——雅罗斯拉夫·格雷格尔先生。

他称得上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对中国怀有无比深厚的感情,20余次来华访问,多次与时任国务委员吴仪在北京或布拉格会晤,不遗余力地推进中捷在能源、汽车、机械制造、农产品、电信等领域的务实合作,竭力促成我国自捷进口50万千瓦发电设备以及斯柯达汽车等项目。

作者严宇清(右一)一家在捷克前副总理格雷格尔家做客。 图源:《中国和捷克的故事》

格雷格尔身材不高,却仿佛蕴藏着无限能量。我在捷克常驻期间,多次去他府上做客,品尝他夫人精湛的厨艺。他对我就像对自己的亲生女儿一样,我们无话不谈。他对发展两国关系特别是拓展双边经贸合作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

我还清晰地记得1999年他陪同泽曼总理访华时,我们曾一同登上八达岭长城,在忘情地鸟瞰群山时,他脚下一个趔趄滑倒了。还没等身边警卫反应过来,他就一挺身站了起来,充分展示出他打拳击出身的好身手。

我们中方陪同人员都紧张坏了,生怕他有个闪失,立即上前嘘寒问暖,而此时,一些围观群众却笑出了声。我们觉得很尴尬,刚要前去制止,老先生却拦住我们,笑着说:我这是在向伟大的中国和中国人民深深致敬呢。”

当我将他这句话译出后,陪同人员及周围群众都一起拍手欢呼起来。老先生立刻像个孩子似的羞涩起来,夕阳将他的脸映得格外灿烂。

去年(2018年)他生日时,我打去越洋电话祝贺,电话那头的他依旧思维敏捷、声若洪钟。他兴奋地告诉我,他一直关注捷中关系发展,还经常受邀参加中国驻捷克大使馆举办的活动,为捷中之间越来越紧密的合作、为两国人民之间越来越亲近的交往感到无比振奋和喜悦。他现在身体还很硬朗,会继续为深化捷中友谊倾尽全力。

捷克有一个名叫“老专家俱乐部”的友好团体,聚集了许多曾在中国留学或工作过的友好人士,有些是上世纪50年代援助过我国,曾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等中国领导人亲切会见的捷克老专家。他们经常激动地回顾在中国度过的美好岁月。

父亲同这个团体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或请他们去使馆做客,或去家里拜访他们,或去“老专家俱乐部”为他们作报告。最令父亲感动的是,他们当中不少人都过了耄耋之年,却总是风雨无阻前来参加,有的甚至驱车数百公里,就为了听听来自中国的声音。

父亲常常回忆说,不少人听完报告后,紧紧握住他的手久久不愿松开,眼含热泪,表达对中国和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我到中国驻捷克使馆工作后,第一时间就去拜望了这个团体中不少前辈,转达父亲的问候,表达我的敬意。

同样令我感动的是,我几次受大使委托去给俱乐部成员介绍中国最新形势及中捷关系近况,这些老人们也从不缺席,并常常对我竖起大拇指。我心底知道,这是在为中国点赞。

父亲越来越老、越来越健忘了,但凡是与捷克相关的事情,他都记忆犹新,而且越久远记得越清晰。他依旧记得在捷克查理大学法学院攻读国际法时的同窗和导师的名字,总说中国学生是最刻苦、最优秀的,有时捷克学生考试时还要抄中国学生呢;依旧对金色布拉格、卡罗维发利温泉城、克鲁姆洛夫古城等捷克名胜以及德沃夏克、斯美塔那、卡夫卡、哈谢克等捷克名人如数家珍;依旧记得每年春节天南地北的留捷学生们都会自发相聚一堂、共襄友情,为中捷关系把脉……捷克情结似乎早已与他的生命相连。

母亲虽然不是从事对捷工作的,但追随父亲常驻捷克多年,对捷克也是颇有感情。近年来她的记忆越来越差了,但对父亲的昵称“帅克”(捷克作家哈谢克的名著《好兵帅克》中的主人公,父亲留学时因与帅克性格相近而得此雅号)从来都是不假思索、脱口而出,不曾遗忘。父亲也乐在其中地享用了大半辈子“帅克”这一名号,许多捷克友人都知道呢。

我如今虽然没有直接从事对捷工作,但只要看到有关捷克的报道,就会不自觉地精神一振,只要是关于中捷友谊的报道,我都会在朋友圈转发分享。

2019年4月2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捷克总统泽曼。 图源:新华社

就在此刻我撰写小文之时,电视里正在报道泽曼总统再度率庞大的经贸代表团来华出席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新闻,我看到总统先生步履缓慢却异常坚定地向中国走来……

这就是我和父亲与捷克结下的不解情缘,我俩都坚信,这段情缘还将续写下去。


- END -



文章转自:外交官说事儿公众号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