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成立不久的新中国百废待兴,又面临西方国家的重重封锁,只有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向我国敞开大门。

为发展同这些国家的友好关系,请其支援新中国各项建设事业,急需壮大外交队伍。于是,新中国选派了一批有远大理想、奉献精神和聪明才智的青年才俊远赴苏联东欧留学。我父亲严鹏也光荣地成为其中的一员。

1954年9月,承载着新中国外交事业的重托,在武汉华中师范学院学习的父亲被公派远赴捷克留学,从此踏上了为中国外交事业奉献一生的征程。那一年,他刚满18岁。

直到1999年从中国驻捷克大使任上退休,其间他曾四度在中国驻捷克(1993年前为捷克斯洛伐克)大使馆工作,在国内也一直主管对捷克等中东欧国家的外交事务,为促进中捷友好无怨无悔工作了45年。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使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学外语也越来越热门,我也成为其中的一员。但我学外语并非赶时髦,动力完全来自父亲,因为从小就受父亲熏陶,我立志要实现外交梦。

1987年高中毕业时,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北京外国语大学东欧系捷克语专业,从此走上了与父亲同样的外交之旅。那一年,我也刚好18岁。

虽然目前(2019年)我在巴西任中国驻累西腓总领事,但直到2018年6月,我一直行进在推动中捷友好的大道上,也曾四度在中国驻捷克、斯洛伐克使馆常驻,像父亲一样,为深化中捷友谊无怨无悔地工作了近30年。

2019年2月16日,在我50岁生日之际,我写了首小诗送给自己和最爱的人,其中有几句是写给父亲的:

父亲!

你选择了外交做你一生的职场,

你就是我一世甘愿追随的榜样!

我们不曾奢望抒写外交传奇,

只想无怨无悔坚守这块阵地。

望着你如今韶华不再的佝偻背影,

我庆幸,做了与你一样的自己!

是的,父亲是我一生追随的榜样,他为中捷关系发展倾注的是外交人全部的爱,那份爱也源自他与捷克结下的不解之缘。

父亲常常回忆起难忘的留学生活。与捷克同学朝夕相处、同捷克百姓亲密接触,使他深刻体会到捷克人民对中国人民的浓厚感情。每逢五一节,捷克首都布拉格都要举行群众集会,中国留学生会整队前往参加。当他们高举五星红旗行进在布拉格街头时,迎面而来的捷克军人都会向他们举手敬礼,人群中还会自发响起“人民中国万岁”的欢呼声,以表达对伟大中国的敬意。

有一件小事父亲经常提起,那是一年夏天,留捷学生们要去捷克北部易北河畔的美丽城市乌斯基露营,父亲作为中国留捷学生会主席,同另一名同学一起去打前站。

他们事先没有同捷克任何机构打招呼,也未携带任何介绍信,仅凭中国学生的模样,就贸然到当地一个派出所。说明来意后,对方不仅未将他们拒之门外,反而给予了热情友好的接待:请他们吃饭,安排他们留宿,还和他们同睡一张通铺。

次日,一位警察亲自骑摩托车带他们去物色露营地,又无偿借给他们帐篷、小船等露营必需品。之后,留捷学生们度过了一次难忘的露营之旅。这件事让中国留学生深刻感受到捷克人民的友善与热情。

父亲的留捷同学、我的前辈郭仲伟叔叔在中捷建交50周年之际,曾借用捷克伟大作曲家德沃夏克《自新大陆交响曲》中的悠扬曲调,谱写了一首《留捷同学之歌》,充分抒发了父亲等留捷同学对捷克的热爱与思念。

这首歌的歌词是这样写的:

我多么怀念那风华时光,

你的美你的情终生难忘。

布拉格百塔顶钟声悠扬,

塔特拉山多壮丽令人神往。

为祖国为理想奔向远方,

用青春去拼搏乘风破浪。

有欢乐有坎坷笑谈沧桑,

最宝贵是友谊地久天长。

我和父亲都为我们曾经为国家领导人担任过捷语翻译而自豪。尽管我也曾为江泽民、胡锦涛、李鹏、朱镕基、温家宝等国家领导人做过翻译,但父亲地道的捷克语始终是我望尘莫及的。

父亲在年过古稀之时,被授予“资深翻译家”荣誉称号,他是当之无愧的。父亲的捷语之所以能达到“信、达、雅”的境界,固然得益于他曾拥有得天独厚的语言环境:他到捷克后,先进行了一年捷语的强化学习,之后在捷克最著名的查理大学法学院攻读了三年多国际法。虽然后来因工作需要,未完成学业就奉调到使馆工作,但在使馆6年的工作经历使他的捷语得到了充分的用武之地。但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父亲那一代人胸怀报国志、为国争光的拼搏精神,所以很多时候,他们优异的学习成绩甚至让捷克学生难以望其项背。

年轻时,父亲曾为敬爱的毛泽东主席以及刘少奇、周恩来、彭真、李先念、杨尚昆、叶剑英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做过翻译,即便是“文化大革命”期间被迫下放到远离北京的“五七”干校,他也从未放弃过捷克语学习。一本50年代的《捷汉词典》都被他翻烂了,里面画满了学习的记号,这本词典我一直珍藏着。

80年代后期,中捷关系逐渐正常化,父亲一直没有间断学习的捷克语终于再次派上了用场。他先后参与了多次中捷领导人互访的接待工作,不少捷克友人纷纷为他高水准的翻译而惊叹。

期间,父亲有幸成为邓小平首次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记录者和见证者。那是1988年9月,在使馆任一等秘书的父亲正好在国内休假,被组织上安排参与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访华的接待工作。胡萨克此访受到高规格接待,除国家主席杨尚昆、国务院总理李鹏会见外,还安排了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会见,父亲担任会谈、会见的记录和简报工作。

1988年9月5日,邓小平在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 图源:党史网

1988年9月5日,邓小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左二为严鹏)。

 图源:《中国和捷克的故事》

会见气氛十分轻松愉快。会见结束后,邓小平设午宴款待胡萨克一行。席间,他特别高兴地对胡萨克说:“我平时一次只喝5小杯茅台,今天高兴,多喝几杯。”

双方交谈非常投机,正是在这次午宴中,邓小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他说:“世界在变化,我们的思想和行动也要随之而变。过去把自己封闭起来,自我孤立,这对社会主义有什么好处呢?历史在前进,我们却停滞不前,就落后了。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991年12月2日至7日,捷克和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政府总理恰尔法应李鹏总理邀请正式访华。这是1989年捷政局发生变化后访华的首位捷克总理。访问期间进行了多场双边会见,两国政府签署了关于促进和相互保护投资协定等重要文件,恰尔法一行还赴广东等地参观考察。父亲全程担任翻译,出色完成了任务。

1995年5月,父亲奉命出任驻捷克大使。他深知责任重大,既满腔热忱,又如履薄冰。父亲坚决贯彻执行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捷克保持和发展友好关系的方针,竭力推动双边各领域关系健康稳定向前发展。

父亲任内,捷军两任参谋总长先后访华,我军总参谋长傅全有、总后勤部部长王克分别访捷,两国主管经贸的部长也实现了互访。对双边关系全面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的还要数1996年钱其琛副总理和1997年吴邦国副总理对捷克进行的正式访问,以及1999年捷克总理泽曼对中国进行的正式访问,这些访问增强了政治互信,促进了经贸合作,丰富了人文交流。




- 未完待续 -



文章转自:外交官说事儿公众号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